艺术分类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联系电话
020-81368256
工厂地址:广州市越秀区人民北路871号
发布时间:2024/1/17 15:42:19
在未去扬州之前,对于她的想象,总是离不了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只可惜,错过了“烟花三月”的黄金时节,稍晚一些,在烟雨迷蒙的梅雨季节,下扬州也未尝不可。
对于扬州的第二层想象,是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那诗中的“二十四桥”,再配上一轮明月,该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江南水乡,小桥流水,沟通东西南北的何止“二十四桥”?
及至到了扬州,在瘦西湖上一瞧,才连呼上当!哪里有什么二十四座小桥,分明只有一座拱形小桥,长度还不到五十米,只不过桥两边分别树立着十二根栏杆,合起来就是二十四根,这才得名“二十四桥”!这个杜牧,竟然将人们忽悠了一千多年!
第三层想象,是扬州为何称她的城中湖为“瘦西湖”?没有杭州西湖的气魄宏大也就算了,为何还要起个病恹恹的名字?
这一点,扬州文人的想象力,远远赶不上别处。
其实,这是我错怪了。
“瘦西湖”的取名,并非来自扬州骚客,而是一位杭州文人。
“瘦西湖”之名最早见于文字记载,是清初吴绮《扬州鼓吹词序》:“城北一水通平山堂,名瘦西湖,本名保障湖。”乾隆元年(1736),钱塘(杭州)诗人汪沆慕名来到扬州,在饱览了这里的美景后,与家乡的西湖作比较,赋诗道:“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从此,“瘦西湖”之名不胫而走,流传至今。
“瘦西湖”这个名字,源自杭州文人,而为扬州人所高度认同,虽然体现了江浙文化的温婉和娟秀,但其中缺少的,就是一种阳刚和霸气。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在武汉东湖上,有一幅对联:
东湖暂让西湖好,来年更比西湖强!
不甘人后,敢为天下先的“武汉精神”,在这幅极具口号意味的对联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带着些许遗憾,就这样走进了扬州。
直至深入扬州东关,仿佛穿越了几百年的时光,重新回到盐商纵横天下的明清时期,我才对扬州的另一种“丰韵”,有了近距离的观察、最切身的感受。
繁华尽览 旧梦重温
东关街距今约有 1200 年的历史,是扬州城发展演变的历史见证,也是扬州运河文化与盐商文化的发祥地和展示窗口。自中国大运河开通后,这条外依运河、 内联城区的街道逐步成为最活跃的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集聚地。经过千年的积淀,街内留下了丰厚的历史遗存和人文古迹,堪称中国大运河沿线城市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商业古街。
唐代,利津古渡(即今天的东关古渡)是当时扬州最繁华的交通要冲。有了码头就有街市,东关街开始形成。清末至民国初期,扬州近代工商业开始启蒙, 东关街遂成为众多商业老字号的发祥地。路面上市井繁华、商家林立、行当俱全、生意兴隆,陆陈行、油米坊、鲜鱼行、八鲜行、瓜果行、竹木行近百家之多。这里的老字号商家就有近百家之多,有始建于清代嘉庆(1817)年间的“四美酱园”、起源于清道光(1830)年间的谢馥春香粉店、1862年的潘广和五金店、1901年的夏广盛豆腐店,创办于1927年的“三和”酱菜,还有潘广和五金店、夏广盛豆腐店、陈同兴鞋子店、乾大昌纸店……这里除有老字号店铺外,还集中了众多古迹文物,有个园、逸圃、汪氏小苑,还有扬州较早创办的广陵书院、安定书院、仪董学堂,和明代的武当行宫、明代的准提寺;马监巷内有建于康熙五十三年的清真寺,在东关街西头有香火很旺的财神庙和逛储门街口的砖砌圈门,东关街东街口有宋大城东门双瓮城遗址……
走进东关街,犹如来到了扬州版的“清明上河园”!
东关街东临古运河、西至国庆路,全长1122米, 2010年,被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批准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这里有保存完好的明清风貌民居,有鳞次栉比的“老字号”商铺,有见证过扬州文化盛事的街南书屋,有阅尽人间繁华和沧桑盛事的扬州盐商的故居。这条千年古街至今仍然散发着蓬勃的生活气息,成为扬州一张重要的城市名片……
据当地媒体报道,每逢佳节,东关街往往会涌进近10万人次的游客和市民。他们或赏花灯,或品扬州特色小吃,或逛沿街的特色小店,感受着古城扬州节日的热闹气息和文化韵味。
而对于一位外地的观光客来说,走进东关街,不啻于走进了扬州的历史,“误入藕花深处”,繁华尽览,旧梦重温,当年“春风十里,烟花万家”的情景,又重新浮现在眼前。
套用一句当今流行的时尚话语,那便是,扬州东关街是一处能够寻觅“乡愁”的所在!
生活在时下,人们不仅需要现代化,也需要“过去式”。扬州,是如何将两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呢?在各地大兴土木,急急忙忙地拆除真古董,仿造“古建筑”的大背景下,扬州,又是如何使真古董发挥她的独特魅力的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在东关街反复盘桓……
历史是根 文化是魂
有人说,古城改造是一道世界性难题。有的大拆大建,结果人们说它太假,丢失了城市固有的历史文脉与价值;有的固守传统,人们说它太旧太破,不能充分绽放出对现代人的吸引力。而扬州的古城保护和利用浓缩为12个字:护其貌、美其颜、扬其韵、铸其魂。这背后是扬州历届城市管理者敬畏历史,坚决避免“破坏性建设”、“破坏性保护”的持续努力。
古城作为古代物质文化遗存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聚地,是城市历史文明的内核和载体,是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历史禀赋、稀有资源和宝贵财富。扬州有着相对完整的历史街区、城市肌理、历史文脉,是人类文明的成果,这是先人的馈赠,是历史的遗产,必须加以保护并继续传承下去,只有保护好古城历史遗存、建筑风貌和文化符号、民俗风情,才能延续历史文脉,传承古代文明,弘扬传统文化。
扬州大学管理学院徐善登认为,20世纪 80年代开始,大规模的城市重建和改造使太多的城市 “旧貌换新颜 ”:趣味盎然的古街巷大面积消失,珍贵文物惨遭损毁,富有特色的古建筑被摩天大楼取代;历史文脉被割裂,地域特色模糊,市民交往的公共空间被功能分化的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技术开发区等所替代,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形成的,具有市民心理认同性的某种集体精神纽带性的城市文化记忆在泯灭,原有异质人口交往集聚,带有多功能性的城市中心区的向心力被分解。
现实使人们再次认识到,城市更新与发展不能仅是兴建新建筑,而且应该包括使大量的普通历史建筑在不断的更新中获得新生;同时也要考虑到居民的生活需要,有效地维护和保护好区内的原有社会结构,并且使其人居环境更加优越。因此,如何找出一条科学地、可持续发展地保护古城的道路,是工业化、全球化时代城市发展面临的共同难题,既是众多专家、学者讨论的焦点,也是当前城市政府工作的重点。
扬州市文史专家王虎华告诉媒体,历史文化成就了独一无二的扬州,扬州的成功“法宝”就是古城保护。“历史是根,文化是魂;不管建设这个城那个城,扬州首先要保护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王虎华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扬州的‘第一徽号’‘第一资产’‘第一王牌’,我们应当亮足、用足、打足。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是精神资源,也是物质‘资产’,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扬州城遗址(隋至宋)总面积约18.25平方公里,其中明清历史城区面积5.09平方公里,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规模最大、风貌保存最为完好、最具“中国味、文化味、市井味”的历史城区之一。整个古城遗址区内面积约13平方公里,保存有历代城市的空间结构,包括历代城墙、道路、水系、建筑遗址等。
扬州的明清历史城区,包括东关街、仁丰里、湾子街、南河下4大历史文化街区和7组传统建筑群。这里拥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9处、省级文保单位18处、市级文保单位153处。仅扬州的文昌路上,就汇集唐代石塔、宋代古井、明代文昌阁、清代运司衙门等历史遗存,“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绝不是虚名。
古城是扬州城市的“母体”、文化的源流和市民精神的家园,努力保存、延续和彰显“古色古香、原汁原味、市井市民”的古城历史空间、街巷肌理、建筑风貌、文化遗存和传统字号,为土生土长的扬州人、旅游旅行的外乡人打造具有成长记忆、乡愁记忆的老城老街,让他们感受到“街还是那个街、店还是那个店、味还是那个味”。
这是扬州古城保护和开发利用遵循的总原则。
2007年12月,国内首家专门从事历史文化名城保的研究院——扬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院成立,专门从事名城保护的理论和技术研究,为古城保护提供政策、技术支撑。在古城保护的过程中,扬州市始终坚持借助外智提升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聘请了包括阮仪三、王景慧、原新加坡规划局首席行政长官刘太格等知名专家为扬州古城保护提供决策咨询。2002年,扬州市又和德国技术公司开展合作交流,汲取国际最新的古城保护理念,提升古城保护水平。在后来的 “双东”(东关街、东圈门)历史街区整治中,扬州市同参与扬州古城保护的德国技术公司以及城市联盟等国际组织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
四大理念 首推人本
2022年是扬州获得国家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荣誉40周年,作为扬州古城保护利用主力军的城控集团扬州名城公司,在扬州的古城保护利用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2008年前后,东关街还是一条不起眼的杂乱老街。此后的几年,扬州市委、市政府确立了“文化底蕴看古城、现代文明看新区、风景名胜看蜀冈、经济实力看沿江”的城市发展布局后,东关街作为明清古城区的核心区域,成为“护其貌、美其颜、扬其韵、铸其魂”的试点工程。
承担扬州古城民居改造中德合作项目的专家朱隆斌认为,有别于其他城市的古城改造,东关街最大的特色是“活”,“因为它充分保留了居民的生活状态和历史印迹”。
“不与人家比高楼、比规模、比洋气,而是比特色、比精致、比秀气、比大气、比文气。”扬州对古城的成功保护,源自清醒的认识和科学的发展思路。这种保护与利用、改造与复兴的“扬州理念”,早已植入扬州人的心中。
这是扬州的“底气”!用时髦的话语来说,就是彰显了“文化自信”!
最近10年,名城公司始终坚持‘四大理念’推进古城保护,形成了扬州独具特色的古城保护经验。从而让扬州的古城保护工作得到了市民和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并快速、健康、高效推进实施,形成了“政府引导、国企运作、民资加入、原住民参与”的扬州古城保护运作模式,在保持古城传统格局和风貌、传承和展示历史文化、改善老城区居住环境、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从而让扬州古城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元素,绽放出绚丽光彩。这“四大理念”是:
规划先行理念。近年来,扬州相继编制出台《扬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扬州明清古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四个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制定了《扬州古城保护管理办法》《扬州市市区历史建筑保护办法》《扬州市古城历史建筑修缮管理办法》等配套政策,2017年在全省率先颁布了《扬州古城保护条例》,古城保护迈入法治化保障轨道。名城公司在古城保护利用工作中,始终坚持规划先行理念,在具体项目实施过程中,以规划为依据,编制各种古城保护利用实施方案,从而高效推进了项目的实施。
以人为本理念。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以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和提高幸福指数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补齐基础设施缺乏、环境设施不足等服务民生短板,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
有机更新理念。坚持“小尺度、绣花式、本土化、渐进式”的更新理念,在不大拆大建、不破坏街巷体系、不破坏居民生态、不破坏历史文脉、不破坏建筑风貌的基础上,审慎推进古城保护利用和有机更新工作。
公众参与理念。充分尊重居民意愿、专家意见,鼓励社会、市场主体,以更加多元的方式参与到古城保护和利用中来,更加充分地享受古城保护成果,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有机更新新局面。
笔者认为,这四大理念中,最为重要的,应该是“以人为本”和“公众参与”。换句话说,不以人为目的的任何所谓“发展”,最容易堕入“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和“官赏工程”的深渊,徒费公帑(tang国家储藏钱财的府库,指国库里的钱财),劳民伤财。
“古城保护利用不仅要让文物古迹重生,‘活’起来,更要让生活在古城里的原住居民享受到古城保护利用带给他们的福利,让老城区居民幸福指数越来越高,‘幸福感’越来越强。”
扬州的古城保护利用,并没有像国内有些地方那样,将居住在古城里的居民全部外迁,再打造成为旅游景点。扬州老城区内,目前仍居住着大量的原住居民,是一个“活生生”的旅游景区。如何让生活在古城里的老百姓也能享受到古城保护利用带来的“红利”?这同样成为名城公司在古城保护利用中思考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要让百姓享受到成果,就必须对他们居住生活的环境进行改造提升,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于是,涉及到古城无数居民家庭的一项项古城保护及民生工程也拉开序幕。城控集团名城公司先行启动了文化里民居整治及壶园修缮工程,在此基础上,又全面启动了皮市街、东关街、大草巷保护整治工程,实施了街巷翻建、设施配套、沿街风貌整治、文物建筑整修等系列工程,不仅改善了环境,也在保留和延续以前建筑格局和历史风貌的前提下,成功分步骤、分阶段地推进了古城保护工作。
在扬州,历任决策者深知,“扬州古城什么模样,扬州人民最清楚。”因此,走群众路线、汇聚民智民力,贯穿了古城保护和利用工作的方方面面。
扬州古城保护有一条“铁律”:设计古城改造,必须广泛倾听各方意见。市人大常委会也敞开大门,邀请市民代表列席旁听,认真讨论通过老城区控制性规划大纲、历史街区控制性详规、民居修缮规划等一整套完整的古城保护规划体系。
古城保护投入巨大,如何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助力古城发展,考验当地政府的智慧。扬州在这方面做了大胆有益的探索,例如,设立古城保护专项资金,每年从市区土地出让金中提取一定比例专门用于古城保护;积极推进政府引领、社会支持、居民融入、专业支撑的多元保护和有机更新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古城复兴计划。
政府部门与民间力量共同发力,是工作推进的利器。在扬州,民间力量正成为古城保护和利用工作的强有力补充。更多公众成为古城保护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使扬州古城保护工作由“独角戏”变为“大合唱”。
不仅如此,名城公司同时还完成了阮元广场、吴道台读书广场、东关街避灾广场等20多项古城保护惠民便民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古城人居环境;建成安置小区30多万平方米,解决了5000多户居民的居住条件,成功打造了东关街扬州古城旅游新名片。在让一批古迹得以复活并成为旅游景点的同时,一些老宅子、老街巷也得以修缮提升,古城保护利用与民生改善相得益彰,进一步彰显了名城扬州的城市形象,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名城公司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扬州古城保护工作,保护并挖掘了一大批古城文化旅游资源,积累了丰富的古城保护工作经验,也培养了一支专业化的古城保护与运营管理团队,积聚了20多万平方米古城资产,具备了较强的古城投融资能力,形成了一定的社会知名度和品牌效益,这为后期整体保护与运营扬州明清古城,快速发展古城文化旅游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扬州智慧 可资借鉴
“从全国范围来看,扬州最近这几年发展迅速,古城保护也做得越来越好,古城的格局基本留住了。以东关街为代表的扬州古城保护、改造和利用堪称样板,值得更多的城市学习借鉴。”古城保护专家、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如是说。
扬州市因在古城保护和人居环境改善方面的成就,成为2006年中国惟一荣获“联合国人居奖”的城市,被誉为“扬州模式”。其经验启示是:古城保护规划体系的延续与完整,为古城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保全古城肌理环境,充分展现文化历史韵味;注重特色文化传承,打造文化博览型城市;坚持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改善人居环境;政府与专家、市民良性互动,形成古城保护的长效机制。扬州的成功,对于中国大中城市处理好发展与人居的关系具有典范作用。(徐善登《文化传承与可持续发展——古城保护的扬州模式之启示》,《城市问题》2009年第 11期)
资深文博专家顾风先生,曾任扬州市文管办主任、文物局局长、扬州双博馆馆长、中国大运河申遗办主任等,一直投身于扬州的文博事业,他认为,对于扬州而言,在现代化城市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因为这是扬州建设特色城市的稀缺资源。扬州是一座伟大的城市,对于中国历史,有过巨大的贡献,同时也承受过巨大的牺牲。历史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是扬州的立市之本,也是扬州社会经济发展的永恒动力。(2022年4月12日《扬州晚报》《“顾”看扬州名城保护40年》
联系电话:020-81368256 粤ICP备19066410号-1 联系邮箱 : nsj168@yeah.net 联系地址:广州市越秀区人民北路871号
版权所有:广州新世纪艺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