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分类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联系电话
020-81368256
工厂地址:广州市越秀区人民北路871号
发布时间:2023/11/14 15:22:24
作者:王长华
2013年9月4日,上海东方卫视播出了《这就是中国》第200期节目。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教授回顾说,从2019年1月7日开播,我们已经走过了将近五年的历程,这个节目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今天把第200期节目的题目定为:《中华文明像一颗恒星》,以致敬连绵五千多年而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
张维为教授说,2010年,我在《中国震撼》这本书中曾经从“文明型国家”的视角比较了中美两国的差异,我当时是这样写的:记得一位欧洲哲人曾经把世界上的作家分为流星、行星、恒星三类。第一类的影响只是转瞬之间。第二类像行星,影响更为长久。第三类像恒星,其光辉和影响是最为久远的。其实,世界上的国家分类也大致如此。很多国家像流星,一闪即逝。某些特殊的历史事件会把它们偶尔推向国际舞台,但不久可能就销声匿迹了。美国则更像第二类。美国是当今世界的超级大国,有不少卫星围绕着这颗行星转,但行星只能管它那个系统,而美国所管的这个系统正在全面走下坡。美国有现代国家的所有特征,但缺少一种深远文明的智慧光芒。只是因为这颗行星离我们比较近,其亮度看上去似乎比远处的恒星还亮,但这是假象。
“文明型国家”中国更像一颗恒星,它经历了无数岁月,一直守望着太空,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行,独立闪烁着自己的光芒。因为恒星太高了、太远了,它的光辉需要很多年后才被世人所看到。但一旦人们意识到这是一颗恒星而不是行星时,人类对它的认识,对其它行星的认识,对整个世界的认识,都会为之改变。恒星和行星是不一样的,大小不一样,质地不一样,组成不一样,运行轨道也不一样。恒星的光芒源于自己,也更为深远和明亮。
某种意义上,这种对中国和美国的重新认知,正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进入“后美国时代”的一个主要特征,随着这种认知的不断深化,中国自身已经永远不一样了,世界也永远不一样了!
听了张维为教授的讲话,相信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会欢呼雀跃!作为中国人,我们也更相信“中国更像一颗恒星”,美国就像一颗行星,“行星只能管它那个系统,而美国所管的这个系统正在全面走下坡。”
人们不妨也提一个类似的要求,既然上海东方卫视把《这就是中国》已经做了200期节目,为什么不也做一个《这就是美国》的节目,告诉公众,美国这个“行星”及其系统,究竟是如何运转的呢?
二战期间,美国人为了战胜日本,委托文化人类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鲁思·本尼迪克特写出了著作《菊与刀》;
而在今天,中美之间的战略竞争已到了“相持阶段”(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陈文鑫研究员的观点)。无论战略竞争的结果如何,中国人都应该以全面“知美”为前提。为什么我们的专家学者、我们的媒体,不把研究的主要精力和关注的聚焦点,投放到深入研究美国方面,告诉公众一个真实而全面的美国呢?
带着这样的问题,笔者详细阅读了马国川发表在2018年4月30日《财经》杂志上的文章《谢宇:美国科学在衰退吗?》。这是记者对于美国两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谢宇的专访。
需要指出的是,谢宇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社会科学院士里唯一的华人。和许倬云先生一样,谢宇同样是“法律意义上的美国人”,但他也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
作为多年的旅美学者,谢宇浸淫于美国文化多年,他对美国文化的感受,应该是真实而贴切的。
尽管张维为教授的比较,着眼于比较大的文化视野;而谢宇的观察,则聚焦于科学的精神,但二者在很多方面,还是大量重合的。
自21世纪以来,关于“美国科学正在走向衰落”的议论就在美国流行。随着中国科技的快速进步,围绕“美国科学衰落”的争论更趋激烈。作为一个致力于实证研究的社会学家,谢宇和他的合作者一起撰写了专著《美国科学在衰退吗?》,对这场争论进行了回应。
谢宇是高考恢复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后来留学美国,并曾在美国大学任教。2009年,50岁的谢宇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成为改革开放以来赴美的百万留学生中唯一一位在社会科学领域入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的华人。
著名科学家施一公在为其《美国科学在衰退吗?》中文版撰写的序言中说,“我的直觉与谢宇的论证不谋而合”,“我看到书中大量的科学采集的数据佐证其观点,常常感到既充分翔实又痛快淋漓”。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科学研究的发展,“美国科学衰落论”同样在国内流行。有些人甚至乐观地说,“中国已经超过了美国”。
作为北京大学千人计划讲座教授,日常往返于中美两国的谢宇也注意到了国内的议论。他提醒说,中国科学与美国的差距确实在缩小,但是原创性的、前沿性的科学创新太少了,“中国现在有钱、有人才,但是缺乏创新的文化土壤”。
科学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全球化行业。近百年来,许多前沿的科学成果是美国最先发现的,但国际化的教育使得这些基础知识变成了世界的共同产品。世界各地的科学家都有机会接触和学习美国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在基础科学领域。同时美国人也能够从国外研究者的成果中持续受益。
从科学发展史看,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路线很清晰:最早的科学中心是意大利,然后转移到英国,再从法国到德国,最后在20世纪20年代转移到美国。
美国成功改变了科学,使科学实现了完全的职业化。只有在美国,科学才做到了真正和教学相结合、和实用相结合。在此之前的几个科学中心都没做到这一点。现在各国都仿照美国模式来发展科学,以国家力量来支持科学发展(比如通过资金投入和发展教育)。随着科学的普及,我认为,未来的世界科学可能不像以前那样只有一个中心,而是会形成一个多中心的生态局面。不同的国家以自己的比较优势来发展科学的某些方面,从而对科学做出不同的贡献。鉴于网络交流的便捷性和低价航空的大范围普及,与一流科学中心的地理距离已经越来越不重要了。
美国科学的最大优势不是钱,也不是人,而是美国社会的大环境,也就是文化。科学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制度,有三个特征:普遍主义、重视创新、致力于增进公众福利。美国文化与科学的三个特征相契合。
普遍主义是美国一直坚守的原则,它是“人人机会平等”观念的基石。与曾经有长久的贵族阶级特权统治历史的欧洲不同,美国推崇“个人主义”文化,非常重视个人的独立思考,而非一味尊重权威。不断接受新移民就是美国个人主义的一个体现。一个美国人的成就大小或贡献多少只取决于他做了什么,这就是普遍主义的原则,也是科学一直强调的文化规范。
美国文化强调创新。欧洲文化也欣赏创新,美国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普通民众创造力的鼓励。用托克维尔的话说,美国人“扫除了挡道的特权,而为平等竞争敞开了大门”。科学因创新而发展,科学的繁荣反过来又会促进创新。美国历史就是一部技术创新史。
除了普遍主义原则和强调创新的观念,美国文化还认为,每个个体的成功都能改善整个社会,高水平的成就会增进社会福利。因此美国社会少数取得辉煌成就的人能获得大众的赏识和认可,人们也对社会不平等有较高的容忍度。美国人对那一小部分拥有极高声望和财富的群体很少表现出愤怒、不满或嫉妒。
所以,普遍主义、重视创新、致力于增进公众福利,这些科学所具备的特征,也是美国人的价值观。从世界看,两者的结合在美国是最好的,因此孕育了强大的科学创造力。由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美国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能够保持世界科学中心的地位。
美国文化是多元的、开放的、自由的、推崇个人创造力的,对科学来说这是最重要的文化,是科学发展的“软实力”。换句话说,科学的软实力就是一种支持个人创造、反权威的创造性工作。这种“软实力”很难复制。
从长远来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文化环境才是美国科学所拥有的最宝贵的财富。尽管美国科学面临一些困境,但是美国科学发展的软实力没有下降。在竞争激烈却又高度开放、人人能够受益的社会环境中,美国科学会像过去一样持续繁荣下去。如果某一天这样的环境消失了,那才意味着美国科学的真正衰退。
那么,“知美者”谢宇,对于中国的科学界同行,以及整个社会,又有哪些忠告呢?
首先在于,来自中国的原创性的、前沿性的科学创新太少了。
科学的精髓在于创新。中国现在有钱、有人才,但缺乏创新的文化土壤。中国文化强调下级服从上级、晚辈听从长辈、尊重权威。这样的文化更倾向于做重复劳动或者是扩大规模性质的工作,你做十,我做一百、一千,这不是创新。
和技术性产品不同,科学的不可比性非常强。一所大学有几篇文章、几个院士、多少个学生,都可以计算出来,但是科学成果不能够用同样的方法完全量化。一个好的想法可能比500个想法都要好,一篇有创见的文章可能比500篇文章都要好。科学家与科学家之间不是等价的。
科学家之间是不可比的。完全是创造性的、依靠个人想象力的原创性成果,是不能用数字来衡量的。中国的问题是把科学家和科学研究成果以量化的方式来计量和评判,这就是在中国科学发展的困境。中国的管理模式对于产品的批量生产是有效的,因为它可以测量、可以复制,第一个和第一千个、第一万个都是一样的东西。但科学家不是这样,科学产品也不是这样。把商品生产的管理模式移植到科学产品的产出过程,把管理产业的模式放到管理科学家上,就大错特错了。
到美国留学、就业的中国人也很有创造力,所以中国人不是没有创造力,而是文化环境压抑了创造力。年轻人从读书考试一路走来,一直在强调尊重权威,压抑个人创造力,压抑反权威的不同声音。即使读到了研究生,也是跟着导师做“跟班”。这种文化对科学发展是很不利的。
中国在科学发展的“软实力”方面还有很大差距。这种“软实力”不是金钱能够买来的,也不是人多就可以堆积出来的。中国如果不改变文化土壤和社会环境,原创性的基础科学是很难有大突破的。未来中国科学要有大发展,要在多中心的科学生态中占有优势地位,就要从改善文化、改善体制入手。
读完谢宇的文章,人们不禁要问,素以“创新”为主要特征的中国文化的土壤,究竟是从何时开始“板结”的?为什么会“板结”?不打破这种“板结”,中国文化的土壤就会变得“贫瘠”、“僵硬”、“死板”而缺乏生机,难以结出丰硕的果实!不仅在科学发展,还会在更多的战略竞争中失去有利地位!
联系电话:020-81368256 粤ICP备19066410号-1 联系邮箱 : nsj168@yeah.net 联系地址:广州市越秀区人民北路871号
版权所有:广州新世纪艺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