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Contact us

联系电话

020-81368256

工厂地址:广州市越秀区人民北路871号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分类

世交新遇:看“三希帖” 与郑源重续祖父之谊

发布时间:2023/11/8 15:30:40

俞梅荪


116日晚20时,央视4台《国家档案》栏目播出《流失国宝回归记——抢救宝帖》,叙述抢救国宝字帖的跌宕起伏之过程。看到郑源先生的讲解,我截屏发给了他。

 

本片介绍

 

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伯远帖》,即王羲之和其子王献之及其侄子王珣的这三帖,当年由清朝乾隆皇帝收藏,爱不释手,被他称之为“三希帖”,珍藏在三希堂,位于紫禁城养心殿的西暖阁。三帖后被溥仪带出紫禁城,流失民间。

 

1951年,“三希帖”中的两帖在香港露头,被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及时发现,报告政务院总理周恩来,请求回购这两份国宝,受到周总理的重视,并批示相关部门火速前往办理。

 

如今,北京北海公园“阅古楼”的三希堂法帖是此三帖镶嵌在墙上的石刻,游人可以参观。

 

纪录片中,郑源(郑振铎之孙)讲解其祖父郑振铎的作为。











昨晚,我把以上截屏发给郑源先生。

 

郑源先生回复:“这是20232月份央视《国家记忆》栏目组来上海我家里采访的,明晚(117日)8时,央视第四频道的《国家记忆》栏目继续播出《流失国宝回归记 》第二集《古籍三购》;118日,播出第三集,敬请收看。”

 

《荀子》《永乐大典》等珍贵古籍善本回购的背后,有怎样曲折的故事?

CCTV国家记忆 2023-11-07 发表于北京

https://mp.weixin.qq.com/s/vm5dVx1BWCO0kzjTvGzZcg

 

世交新遇,重续郑振铎与我祖父俞颂华的友情

 

20231014日,因俞颂华曾与梁漱溟一起创办《光明报》(光明日报前身)是同事、好友,我前往重庆参加“勉仁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梁漱溟先生诞辰130周年纪念会”。

 

我惊喜地见到郑源先生,重温他的祖父郑振铎(1898-1958)和我的祖父俞颂华(1893-1947)当年的友情。我俩互相慕名已久,一见如故,相见恨晚。据史料记载如下:

 

19201016日,俞颂华前往苏俄采访十月革命之后的社会动态。郑振铎到北京前门火车站送行,赋诗,依依惜别。

 

1920年初,俞颂华在上海时事新报担任记者,想赴苏俄欧洲采访,该报社社长张东荪出资支持,因财力有限,俞颂华到天津向梁启超求援。正好梁启超刚参加巴黎和会,痛感中国要走向世界,记者更要走出国门。他嘱其创办的北京《晨报》出资支持,成为由两家报社出资,共同派遣的记者。

 

俞颂华精通英语、日语,不懂俄语,请俄文专修馆即将毕业的瞿秋白做翻译;同年1016日,从北京前门火车站启程,成为我国首次走出国门的驻外记者。郑振铎前往送行,热情赋诗,大意是,既羡慕他们走向世界,更祝福他们冒着战火前行一路平安。

 

在这破冰之旅的103周年之日,两位前辈的孙子竟喜相逢。

 

我参加会议的意外惊喜:有幸见到梁启超的曾孙梁鉴先生、郑振铎之孙郑源先生,重续百年世交之情。我在七八十年代,认识祖父俞颂华的好友叶圣陶、朱光潜、丁聪诸前辈,又有幸结识他们的后人,均与我的年龄相仿,一见如故。

 

写作缘由

 

昨晚,我把以上图文发给朋友们分享,世交大姐姐黄肖路看后,建议我再写一篇“世交新遇”,谈与郑振铎之孙郑源的文章。

 

黄肖路大姐的祖父黄炎培(1887-1965)和我的祖父俞颂华曾是民国时一起办《申报》和《国讯》报刊的同事、好友,世交之谊使我与黄炎培之子黄万里的女儿黄肖路大姐多有交往。1022日,数学家杨乐逝世,黄肖路大姐打来越洋电话,告知其未能赶回,送别其大姐夫杨乐,故委托我前往八宝山送别。因我曾与杨乐有交流,很钦佩他,有幸前往送别并努力撰文《世交新遇:送别杨乐》。

 

我仔细一想,应该努力回顾当年郑振铎与俞颂华的往事,撰文重温这段历史。现先写本文为急就章,请大家分享电视纪录片里郑振铎为抢救文物的卓越贡献。

 

——2023117日,苏俄十月革命106周年日之夜匆笔

 

附资料:

纪录片《三希堂法帖》

 

北京故宫,乾隆特意命人在他日常生活起居的养心殿一角装修了不到八平米的小书斋,专门用来摆放三件王氏家族的书帖: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羲之之子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羲之侄子王珣的《伯远帖》,因为这三件他最珍爱的法书,小书斋被命名为三希堂。“三希”也有“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之意,士人希望成为贤人,贤人希望成为圣人,圣人希望成为知天之人,也就是鼓励自己不懈追求,勤奋自勉。

 

“三希”在近代经历颠沛流离,1951年离宫之后四易其主的《中秋帖》和《伯远帖》被国家收购后送还故宫,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至今,此时距离“二希”离开紫禁城已整整过去了二十七年,三希堂依然保留着当年的样子,“三希”帖却没能一起回来。命运多舛的《快雪时晴帖》飘泊了大半个中国,最终却流落到了千里之外的台湾,目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在台北有三希堂的复制品。

 

纪录片《台北故宫》之 “三希堂”,颠沛流离之后何时重聚首(24分钟)

https://mp.weixin.qq.com/s/_lm123j5F948JkSOJWqNtA

 

■作者简介:俞梅荪乃民国报人俞颂华之长孙,1953年生,1984年从北京大学法律系经济法学专业毕业,在国务院经济法规研究中心从事立法工作十年,后六年为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兼任中国经济法研究会研究部主任、经济法制杂志编辑部主任;1993年,被北京大学法律系聘为兼职副教授;2006年,被中国政法大学聘为兼职研究员。

联系电话:020-81368256 粤ICP备19066410号-1 联系邮箱 : nsj168@yeah.net 联系地址:广州市越秀区人民北路871号

版权所有:广州新世纪艺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