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分类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联系电话
020-81368256
工厂地址:广州市越秀区人民北路871号
发布时间:2024/9/2 11:35:37
又是一个倦鸟归巢的日子,此时天空湛蓝,白云悠悠,就连轻抚发丝的清风都已识别了学子们归心似箭的心情。
车马慢的远古时代,大多数人靠步行,出门是要历经千难万苦的,于是漂泊在外的人“每逢佳节倍思亲”也是在所难免的,唐代戎昱的《长安秋夕》便是出门在外的游子思乡之心切的写照:远客归去来,在家贫亦好。老百姓常挂在嘴边的还有一句口头禅: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一位老者好不容易熬到告老还乡,心中升腾起无限的喜悦,一路跋山涉水,穿过大街小巷以及崇山峻岭,历经奔波与劳累,终于踏上了故乡这片热土地,可是“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情愫不禁油然而生。岁月更迭,转瞬即逝的时光中,一念起,万水千山,一念灭,沧海桑田。前尘往事如过山车般呼啸而过,心中的感慨如万马奔腾般呼之欲出,最后都融化在了“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的诗行里。
以前交通不便,国人大多自给自足,即使是出门,也是会预估一日之内能够往返的。即使是风雪交加的天气,但挡不住一心归家的旅人,“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便是最好的佐证。后来公路与铁路的兴建,汽车或者是火车能载着一个人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迅速转移的物理距离瞬间打破了地域界限,拓展了人类的视野,国人的脚步可以凭借着交通工具延伸到梦想中的诗与远方。犹记我上大学时,原本可以凭入学通知书买到半价火车票。可那时我家位于一个小镇,根本无从知晓市里火车票的销售情况。后来还是父亲托县城客运站的亲戚帮我买了直达省城的卧铺车票,虽然学生不能优惠,但好歹总算是买到了,上车后躺在窄窄的座位上半睡半醒,经过十多个小时的辗转运行,终于抵达了目的地。
自打入了校,每逢寒暑假,我都会把学生证交给一位高年级的男老乡,他们会派出两位代表提前到火车站排队买票,然后依次分发到各自的手中。到了乘火车的那天,我们也会结伴而行,从学校到火车站,要么坐公交,要么打的士,然后检票入站,虽然有些拥挤,但秩序井然。那时候购买学生票的差不多会集中在一个车厢里,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相聚在一起,很快就能相谈甚欢,大家围坐在一起其乐融融,青春的欢声笑语洒满了整节车厢。
随着高年级老乡们的毕业,后来的我们不再集中购票,而是自行购买。有一回,我跟一位学妹去火车站排队买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买到了两张站票。待到火车站才发现搭乘这趟绿皮火车的人特别多,而且看样子差不多以扛着大包小袋的农民工居多。人与人之间接踵摩肩,拥挤得犹如罐头中的沙丁鱼,那种被挤进去的窒息感如今回想起来还觉得心有余悸。眼见火车快要开动了,有个人索性心一横,干脆从窗户上爬进去。进了车厢以后,各种五味杂陈的味道扑面而来,过道里站满了人,阻断了中途想上厕所的人。幸亏遇到一位好心人,他把一个装满东西的大袋子放到过道上,我与那位学妹就这样坐在上面,任由火车哐当、哐当地载着整座车厢的人寻找幸福归途。
不知从何时起,交通四通八达,私家车日益增多,人们出行有了更多的选择,由此世界变成了一个家。但凡远在千里之外的距离,动车立马可以助你实现近在咫尺的梦想。有了动车以后,感觉检票的时间变得短了,也不见昔日的拥挤,每个人匆匆找好车次的具体方位,坐上去以后就不再“擅自行动”了。曾经有一位男士趁着动车还没出发,怀揣着同行6人的车票踱步出去抽烟,可是没有想到转身之间动车犹如离弦的利箭,以其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且感觉毫无征兆地飞奔而去了,徒留一脸懵的男士在风中凌乱了,可能他还在回味慢火车临走之前必定吐出一声声悠长的感慨之笛声吧?车内余下的5人坐在那里不知所措,叽叽喳喳地讨论着,看起来尚有担忧。果不其然,乘务员在中途的查票中应验了他们的担心,于是纷纷解释个不停。
我以为除了飞机,当属动车是实现物理迅速移动的“天花板”级别,哪知不久后又有了高铁,乡里人乘着它涌进了城市,见识到了摩天大楼;城里人随着它扎进了乡野,端见了满天繁星。自打有了互联网与智能手机,天涯海角仿若只隔着一个屏幕,而且国人早就不用排队买票了,只用鼠标或指尖就能轻而易举地刷到票,如果不需要报销,根本不用出票,一张小小的身份证朝自动检票闸机上轻轻一放,秒间放行,如此便捷,如若放在以前简直是不敢想像的奇迹呀!
以前的候车大厅里人声鼎沸,无一不是贴着人间地气的方言汇展厅,萦绕耳畔的乡音里夹杂着莫名的亲切感,于是情不自禁地靠近,忍不住攀谈一二,仿若从对方的眼神里能读出故乡的风物,大概是缘于“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的情结吧。在似水流年中,候车大厅不再熙熙攘攘,而是人手各执一部手机,安静地浏览着,偶尔的交谈也是字正腔圆的普通话,让人摸不住头脑,不知对方来自何处,奔向何地,人来人往,火车站变成了一个行色匆匆的驿站。而且现代人已经很难从对方的衣着、语言、动作表情中辨别前眼前人是行至异乡,还是抵达故乡。原本浓浓的乡愁犹如悬挂在高空中的蓝天白云,不知何故,不知何由,忽而消散了,大概往后余生“此处心安是吾乡,”人间流淌着真诚与友善,涓涓暖流即可汇成“天下一家”。
普天之下,莫非离开与回归。在时间嘀嘀答答的转动声里,我们这一代人恰逢其时,生于红旗之下,长于春风之中。小小车站里人来人往的众生相中无一不在书写着交通的发展,出行的便利,这种今非昔比的巨变映射着执政党的“治国有常,利民为本”的睿智准则,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想想我们这一代人真是何其有幸,恰巧赶上了一个美好的新时代。
作者简介:杨志艳,畅销书作者,《婚姻与家庭》签约作家。作品散见于《中国校园文学》《散文选刊》《演讲与口才》《佛山文艺》《散文》《好日子》《做人与处世》《思维与智慧》《37度女人》《新青年》等刊。
联系电话:020-81368256 粤ICP备19066410号-1 联系邮箱 : nsj168@yeah.net 联系地址:广州市越秀区人民北路871号
版权所有:广州新世纪艺术研究院